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全省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扎实做好教育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近年来,我省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态势日益显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扩大,民生兜底保障网不断织密织牢,让老百姓底气更足、笑脸更多、生活品质更高。
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态势日益显现
7月27日,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西医院)心血管中心举办了远程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专家开展线上讨论,常驻山西医院专家及心血管病中心骨干进行线下讨论。京晋两院心血管科、肿瘤科、脑病科、血液科、风湿科各位专家共同为患者制定了科学、合理、规范的个性化综合诊治方案。这也是我省锚定“建高地、提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医疗需求,开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以来,倾力服务三晋患者的一个生动事例。
我省高效发挥区域辐射作用,重点发挥山西白求恩医院、省肿瘤医院、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大同、长治、临汾、运城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试点示范引领作用,聚力打造医疗龙头。通过不断建强优势学科,一流医院雏形初显。山西白求恩医院学科建设能力明显提升,培育了器官移植、肿瘤、生殖医学3个中心,树立了呼吸、心内、妇产、综合、普外5个标杆。省肿瘤医院优化科室设置,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开展“科与科”的全面深度对接,持续深入开展常态化双向交流。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以心血管学科为主,打造泛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临床诊疗中心;推进冠心病、心脏康复等6个亚专科建设,促进服务能力提升。
我省全面实施“136”兴医工程,今年7月份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领军专科申报国家级课题68项、省部级课题301项,开展关键技术9.64万例,发表SCI论文412篇。通过创新发展卓越医学团队,整合新建36个亚专科,打造30个卓越医学团队,引进开发98项国际国内一流前沿医疗技术、先进医疗设备520件、高层次人才93人。
我省狠抓“强基层、兜网底”,持续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推广县级医疗集团“5G+远程医疗”试点。通过推动1个国家级(介休)和5个省级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太原杏花岭、运城盐湖、晋城泽州、吕梁孝义、临汾翼城),全面夯实基层基础。
与此同时,我省坚持“高站位,强推动”,全面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5月27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山西省中医药条例》。通过不断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全力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发挥“十大晋药”品牌优势,实施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及质量保障项目,传承发展、守正创新的中医药格局正在焕发蓬勃生机。
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扩大
8月3日上午,晋中市榆次区第一所城区公办全封闭寄宿制学校——山西师范大学附属榆次学校举行义务教育招生电脑摇号录取仪式。山西师范大学迁址太原办学,地处太原与晋中交界处,晋中市抓住机遇,4月1日与山西师范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十二年一贯制的山西师范大学附属榆次学校6月20日正式成立,可为当地增加公办学位3500名。以晋中市为代表,在三晋大地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让老百姓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我省建立了省领导亲自抓教育改革工作台账、专项督查与常规督办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强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深入推进五类主体评价改革,统筹谋划和推动落实考试招生制度、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等一系列根本性、引领性改革举措;深化高校绩效考核和工资分配改革等4项“山西经验”入选全国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百优案例”;“公民同招”改革推动民办学校从“抢好生源”向“教好学生”转变;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教育督导“长牙齿”、上水平……
我省坚持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建设认定普惠性幼儿园2961所;累计投入120亿元,先后实施全面改薄、能力提升等重大项目,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全部达到国家底线和省定基本办学要求;近3年建设改造乡镇寄宿制义务教育学校1550所,义务教育学校“大额班”全部消除,实现每十万人一所公办普通高中;连续多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2021年以来,我省还扎实推进“双减”,全省2578所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全部转型或注销,压减率达到100%;全面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全面停止审批、清理规范“公参民”学校;在全省城区非寄宿制小学启动实施“放心午餐”工程,覆盖219所小学,惠及6.72万名小学生;中小学“5+2”课后服务实现了全覆盖,有效解决了“放学早、接送难、无人管”问题;1000个新增重点高校专项招生计划惠及我省脱贫地区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高中学生,农村孩子不但“有学上”,而且越来越多孩子能够“上好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在三晋人民真切的获得感上不断得到生动体现。
民生兜底保障网不断织密织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2007年底,吕梁市交城县天宁镇南街华某因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在北京就医花费10万余元,实际报销比例不到5%。“当年,交城县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每人只有40元,2021年,已经提高到580元。随着医保制度逐步完善,报销比例越来越高。”在交城县医保中心工作的田根娥见证着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像华某当年手术用的心脏支架,现在通过医保带量采购,已由三四万元降到了700余元。再比如,抗癌药‘赫赛汀’由原来的2.45万元/支降到现在的5500元/支,医保报销后,每支自付1650元。”
这十年,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起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落地,在全国创新实施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首批纳入全国统筹信息管理系统。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省级统筹正式启动。社保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截至2021年底,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653万人、504万人、640万人。截至2022年6月底,全省医疗保险参保3204.4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社保待遇水平持续提高。2012年到2021年,全省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从1868元提高到3313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月人均水平由55.68元提高到161.52元。
社保经办服务更为便捷。人社部门整合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实现“三险统一”“三级统一”。大力推动“全数据共享、全服务上网、全业务用卡”。我省建成医保“一张网”,构筑了全省统一的医保标准库和数据池,彻底结束了过去数据不互认、信息不共享的历史。
低保金、高龄补贴、供暖补助、爱心奶、电费补贴、一次性生活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在阳曲县黄寨镇录古咀村低保户刘玉锁老人家,他可以享受的救助政策和金额,以及监督电话都在墙上标注得明明白白。
我省坚持以人为本,织密织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着力构建制度健全完善、运行高效顺畅、服务便民惠民、保障有力有效的社会救助体系。2012年—2022年,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538.7亿元,114.5万城乡低保对象、13万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52.8万脱贫人口通过社会救助兜底,共享到改革发展成果。
聚焦“一老”,我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养老需求,省市县乡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聚焦“一小”,我省扎实做好儿童福利工作,十年来,儿童福利保障对象从孤儿拓展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保障内容从基本生活保障拓展到康复、医疗、教育等综合保障。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我省社会保障安全网托底百姓稳稳的幸福生活,让三晋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秦洋 李林霞 高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