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科技引领 现代农业高质高效

信息来源:山西日报     日期:2022-04-01    【字体:

1648774362723364.jpg

                        山西农谷先正达现代种业示范基地。 陈金花摄

1648774343576109.jpg

                       临猗县北景乡苹果喜获丰收。 本报通讯员摄

1648774321458460.jpg

  应县高标准农田张庄村项目区航拍图。 韩志杰摄 

1648774295948764.jpg





   “要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摘自《情牵黄土地 心系老区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工作纪实》

  “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摘自《蹚出新路子 书写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山西考察纪实》

  春光无限好,农事催人忙。三晋大地从南到北正在奏响迈向丰收的进行曲。

  3月28日,在尧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甜糯玉米种植示范基地,山西农业大学王向东研究员围绕甜糯玉米的播种深度、株行距、施肥量等关键环节,逐项讲解,种植户们聚精会神、边听边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开拓创新、担当作为,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全面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守底线 落实落细稳粮保供重大使命

  粮食生产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我省严格落实粮食生产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逐级分解任务,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粮食生产责任;落实粮食补贴政策,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米袋子”“菜篮子”丰足充盈,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山西贡献。

  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700万亩,2020年粮食产量达到1424万吨,平均亩产303.4公斤,均创历史新高。2021年全年粮食生产克服干旱、极端秋汛、病虫害偏重发生等不利因素,总产1421万吨,为历史第二高产年。夏粮播种面积536.84千公顷,总产243.4万吨,增长2.8%,受到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主要举措,我省高度重视,须臾不敢放松。2019年机构改革之后,农业农村部门补旧账、提标准、定制度、建新田,从体制机制上实现了源头整合,构建了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的“五统一”管理体系。

  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我省争取各级财政投资114.75亿元,出台《全省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配套制度,出台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实施方案,2019年2021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820万亩,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生产条件改善,耕地地力提高0.5个—1个等级,有效灌溉水利用率提高20%以上,亩均增产粮食50公斤以上。

  藏粮于地还要藏粮于技。我省强化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推广应用,让科技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

  3月25日,我省农业农村系统“三队包联”专家服务团队,在临汾市尧都区红福泰农业合作社组织召开“科技壮苗行动现场培训会”,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研究员党建友等专家就当前小麦分蘖、拔节期,如何进行喷药、浇水、施肥等管理进行详细讲解,他说:“粮食生产稳产量提产能,是今年农业农村工作‘十稳十提’的首要任务,科技力量是重要基础。”

  目前,我省实现农业科技贡献率60%,主要农作物良种全覆盖。地膜覆盖谷子冬播、加工型马铃薯、麦后复播青贮玉米等试验示范获得重要突破。

  立足特优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集群文章

  3月22日,太原海关所属晋阳海关辖区企业的10余吨山西陈醋首次出口蒙古国。这是山西陈醋继出口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后开辟的又一出口国际市场。

  山西陈醋生产已有3000余年历史,以色、香、醇、浓、酸著称于世,是最具代表性的山西特优产品。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我省深度实施特优战略,持续推进三大战略五大平台,全产业链培育十大产业集群,2021年完成产值1600亿元,增幅80%。构建“区域+企业+产品”品牌矩阵,山西小米、大同黄花等一大批特优产品进入全国中高端市场。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我省打造特优农产品品牌典型做法。

  特优农产品不仅要产出来,还要“管出来”。近年来,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1652个、地标产品175个,地标产品全国第四。争取国家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7个,全国第一。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6%,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今年选取怀仁市、方山县等13个县市区作为省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试点县,打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最后一公里”。

  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培育链主骨干企业164家。设立集群项目库,入库项目261个,总投资368亿元。累计创建旱作高粱、晋南苹果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太谷、万荣等6个国家级产业园和25个产业强镇,创建省级产业园60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12个。投资4.5亿元的杂粮交易市场挂牌运营,区块链物联网溯源、跨境电子商务、大数据分析三大系统投运,入驻企业41家,产品3200余种,带动杂粮种植1300万亩,产量240万吨。形成以示范区、产业园、产业强镇、产业集群为载体,布局科学、定位准确、点线面覆盖产业发展格局。

  产得好更要“卖得好”。我省特优农产品北上京津冀、东进长三角、南下粤港澳,第七届山西农交会项目签约470.1亿元,贸易签约16.1亿元。果品出口75个国家和地区,连续7年位列全省农产品出口第一大类,带动全省果业种植800多万亩。晋北肉类平台交易大会,签约金额33.3亿元。3月25日,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吕梁市人民政府举办全省营销战队出征暨吕梁(临县)农产品营销签约仪式。

  “机器换人” 农业生产迎来高端智能时代

  “飞机授粉不耽误时间,费工少,不用担心错过最佳授粉期。农业机械化解放了我们农民,栽种了20多年梨树我可开了眼了。”3月27日,运城市盐湖区泓芝驿镇王过村果农景建武,第一次尝试无人机授粉,他感慨万分。

  无人机通过将花粉液体形成微米级雾化颗粒的新技术,螺旋桨下压风场显著减少花粉液体的漂移,均匀地喷洒到酥梨花内,大幅增加授粉成功率。

  当地果农算了一笔账,人工授粉一天仅能完成2亩-3亩,遇到天气炎热花期短,还要雇更多工人帮忙,成本很高。而无人机授粉拥有百倍于人的作业效率,还保证高授粉率,解决枯枝病传播隐患,提升酥梨的产量与品质,增加果农收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逐步实现农机装备高端化智能化、农机作业全程化、农机技术全面化、农机服务社会化。2012年以来,全省累计使用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2.8亿元,扶持52.1万农户购置70.6万台(套)农机具,融合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的高端智能农机逐渐成为主流。

  农业实现机械化,轻轻松松好种田。2021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654万千瓦;全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9%,高出全国1.5个百分点。洪洞等7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六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我省累计达到18个县。在农业农村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延伸绩效管理”考核中,我省连续5年优秀。

  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我省把高性能农机、高标准农田、高素质农民结合起来,“机、田、证”一体化推进,探索出一批如谷子机械化穴播、小麦探墒沟播等具有山西特点的有机旱作集成技术和模式,制定发布省级有机旱作地方标准73项,形成了涵盖不同生态区域、不同水源条件、不同灌溉方式、不同作物类型的有机旱作技术体系,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春天撒种万千顷,农人笑待百粮丰。山西农业正迈着铿锵的步伐踏上新的征程,朝着更美好的明天砥砺前行。

  基层故事

  土专家有了新发明

  “王小虎自主研发生产了适合咱们这儿使用的大豆玉米免耕播种机”。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最近在临汾市襄汾县张礼村传开来。

  这是一台针对大豆玉米兼容开展播种作业的专用农业机械装备,同时也是临汾市生产的首例大豆玉米免耕播种机。

  围绕国家玉米大豆兼容发展、粮食油料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临汾市农业机械发展中心积极引导农机“土专家”“田秀才”发挥聪明才智,增加适用农机装备的有效供给,确保高质量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

  作为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录第一批入选人员,王小虎有这样的发明一点也不意外。从1977年高中毕业进入播种机厂成为学徒工,到1983年担任车间主任,再到2000年正式接任厂长至今,在播种机改进研发与制造维修这条道路上,王小虎已经走过了45个年头。

  这台播种机的主要特点体现在隔断化施肥、多样化播种、标准化间距、一体化作业,可满足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行比、行距和穴距的要求,对于提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机械化率,实现稳产增产、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土专家”,王小虎的研究室始终都在乡间田野。“农业的根本在于机械化。每一次机器的改进,都是为了更好地方便农机手操作,想着怎么把庄稼种好,还有怎么节省肥料。”这朴实真挚的话语,道出了王小虎不断革新的动力。

  荞麦“芯片”看红山

  “走边城、看红山,看那一片片荞麦田。坡坡连着山,香喷喷的荞面叫我放不下个碗儿……”红山荞麦是每个朔州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小时候的味道。作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红山荞麦是山西小杂粮的优秀代表,如今更成为全国人民追捧的功能食品。

  2021年,朔州市平鲁区结合全区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全面开展种业基地、种质资源、优种企业“三大提升行动”,形成了晋北地区荞麦稳定供种基地,提升了种植效益,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红山荞麦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实施地点在阻虎乡大干沟村、小干沟村、后马亮沟村及前暖沟村,2021年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建设7万亩高产示范带,以及良种繁育基地3400亩,总产优质荞麦良种47.3万公斤。

  作为承担项目实施的企业,朔州市木森农牧有限公司多年来持续对红山荞麦进行提纯复壮,使荞麦亩产量从180斤提升到210斤。3月25日,公司总经理穆智告诉记者:“荞麦种子现在供不应求。五寨的、临县的,还有西安、内蒙古的,都专程过来买咱的种子。下一步准备把育种面积扩展到2万亩。”

  围绕技术应用,穆智聘请山西农业大学专家与朔州市农作物种子管理站技术人员联合组成红山荞麦良种繁育项目专家组,引进通荞2号等20多个荞麦品种,用红山荞麦作对照,进行示范种植,保障周边良种供应。同时,严格对种子生产及质量的监管,确保红山荞麦种源的优异性。

  从“空心村”到明星村

  民俗住宿、休闲娱乐、水上乐园……出高平市区2.6公里,便可以找到这样一处“寻梦小镇”——沟北村。

  沟北村位于晋城市高平市东城街街道东北部,3年前,因为没有主导产业,年轻人大多进城务工,村集体经济长期薄弱,成为典型的“空心村”。

  近年来,晋城市立足秀美太行山水和浓郁的乡土风情,高标准规划、大力度投入、全方位提升,通过“村庄环境整治和高效经济农作物塑造大地景观让农村美起来、观光农业开发及农业产业园创建让农业活起来、休闲旅游带动农家乐让农民富起来”等一系列发展举措,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借助这一东风,从2018年起,沟北村以农村“四块地”改革为抓手,通过“党员群众出房出地、乡村两级出智出策、社会资本出钱出力”方式,把即将消失的旧村古宅、窑洞等资源纳入乡村振兴视野,全力打造“寻梦小镇”项目,村集体经济实现了由10万元、20万元到50万元的“三级跳”,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通过试水股份制改革,吸收社会资本1800余万元,成立高平市寻梦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村集体将公共用地和群众房屋量化入股,占比48%,每年按景区总利润的48%进行分红;游客停车场收入全部归村集体所有;村集体将空闲房屋、土地、商铺对外招租,每年可获得租金收入。

  3年多来,“寻梦小镇”累计引资8000余万元,完成房屋修缮、整村3D彩绘、夜景亮化、连片花海等建设,承办首届全国青少年千人大地涂鸦大赛等项目,仅门票收入就2800余万元,带动村民年人均增收2.5万元。2021年,村集体收入突破70万元,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蹚出了一条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的“沟北道路”。

  (高春鸿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王秀娟采写)

 

相关链接
主办单位:应县小微企业发展服务中心    服务支持:朔州市一品科技有限公司
ICP证:晋ICP备20210200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