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搬进一栋楼,4800人实现集中统一办公,一年节约财政资金7600万;公车使用一张网,比传统公车出行模式降低成本8.25%;盘活后勤服务资源,精简各类事业机构59个,精简比例达80.8%……
多年来,省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各机关后勤部门在保障省直机关运行、改善职工生活、服务全省各项工作大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省直机关后勤服务中还存在着资源力量分散、职责定位不清、资金来源不足、保障运行困难、服务能力不足、人员被边缘化等诸多问题和弊端。去年以来,省委以空前的力度深化机关事务集中统一管理改革,山西机关事务改革取得了体制、结构、格局、面貌等焕然一新的成果。
集中办公一栋楼 公车管理一张网
中午时分,滨河西路办公区的行政厨房主管桑师傅又开始忙碌了。2020年6月,我省11个厅局近3000名员工集中到滨河西路集中办公区,集中统一管理的一项重要改革就是成立伙食管理委员会,取消了各单位的小食堂。“通过实施集中统一管理、成立伙食管理委员会、推进餐厅改造、通过场地置换解决停车难问题等一系列努力,预计一年可节约财政资金近1900万元。”省直机关物业管理中心副主任郭江表示。
从2019年开始,我省开始推进省直机关办公用房资源整合,把原先分散在各处的28个厅局、74家事业单位、4800人集中到一个办公区域内。通过将物业、餐饮、保洁、保安集中统一,将腾出来的和闲置的办公用房盘活、整合,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不流失。集中统一办公后,办公区的后勤事务和行政事务统一管理,仅物业管理一项,一年节约财政资金7600万元。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集中办公前,省工信厅、省投资促进局分散在不同区域内办公,企业办理手续需要跑好几个地方。集中办公后,企业少跑腿,营商环境也得到优化。“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政府管理速度和效率也得到了提升,统一高效的政府部门整体化协同效应正在形成。”省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王敏介绍,下一步,将在汾东商务区重组汾东集中办公区,将省直机关的28个厅局和160个事业单位,近7000人实行集中办公。此项改革还将把太原市的城市框架向南拉伸20公里,促进太榆同城化和太原中心城市盆地的城市群建设。
在机关事务集中统一管理改革中,公车改革也是一大亮点。改革后,从审批到使用,公车使用实现全程可视化,车辆管控的各个环节公开透明,大大缩减了用车成本。截至目前,全省公务用车改革共取消一般公务用车4万多辆,其中省本级取消1400辆,扣除公务人员普发的公务用车补贴后,每年还可节约财政支出近3000万元。
公务用车数量减少,如何提高车辆管理水平成为关键。我省把全部公务用车收归管理局统一调度指挥,打通省、市、县公务用车互联互通、共用共享渠道,实现了省域畅通出行。为了杜绝公车私用,我省在每辆公车上配备北斗终端设备,对每辆公车的行动轨迹全天候监控,从而准确定位。
成立一中心两集团 盘活后勤服务资源
1月12日,省直机关后勤保障中心和山西晋勤服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会议服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成立一中心、两集团后,山西省人大会议中心、晋府宾馆、丽华大酒店等7个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成为山西会务集团的下属企业,彻底走上了市场化路子。
上午11时,丽华大酒店餐饮部经理、行政主厨王云浩已经开始了忙碌的工作。此时,晋味儿餐厅已经坐满了食客,还不断有人来电咨询是否有空位可以前来就餐。晋味儿餐厅年收入2000多万元,转型改企后,不断扩大酒店经营外围,丽华鲜食店一个月就卖出200万元。“转企改制盘活了资源,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在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的同时,上下联动施改革,内外搭砌谋发展,会务集团已经在酒店管理、会议会展、中央厨房、食品加工、母婴健康、果蔬基地等方面明确了发展方向。”山西会议服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范丁忠表示。
在改革中,我省精简机构编制,共精简各类事业机构59个,精简比例达到80.8%,缩减事业编制3600名,精简比例达到84.2%,构建起集中统一管理体制。对后勤保障运行机制进行重新定位,机关事务管理局侧重于综合管理,保障中心侧重于组织实施,两个集团侧重于具体服务,厘清了政事企的管理职责,构建了品质型运行保障机制。此外,改革进一步盘活了后勤服务资源,在服务省直机关的同时,把餐饮服务、车辆服务、物业服务以及幼教服务更多地向社会开放,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服务我省转型发展。
“山西机关事务集中统一管理改革,最大亮点在后勤体制改革方面,可以用三个词来表述:统一、效益和公开。”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陶雪良持续关注着我省改革情况,他说,公开就是将党政机关的一些服务资源与社会分享,通过给社会提供优质和专业化服务,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发挥积极作用。
出台《山西机关运行保障条例》 将改革成果固化
机关运行保障谁?谁来保障?保障什么?怎么保障?围绕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山西机关运行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应运而生。试点先行、典型引路、总结经验、全面推广,《条例》把先行先试作为立法第一位要求,成为全国第一部以机关运行保障命名的地方性法规。
《条例》用45条具体细则明确了职责目标,把山西在机关事务集中统一管理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果,通过法制手段固化下来,涵盖了机关用地、办公用房、公务用车、通用资产、后勤服务、会议活动、公务接待、公共机构节能、机关运行经费、住房保障、应急保障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覆盖了机关运行保障工作的基本领域。
“《条例》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界定了机关运行保障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具有一定的引领性和前瞻性。”王敏全程参与了此次立法,他表示,《条例》及时吸收了机关运行保障工作的新要求和新内容。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问题上,《条例》迅速地予以贯彻落实;国家正在试行建立公物仓,《条例》也及时作出回应;在应急保障方面,《条例》不仅明确了机关运行保障部门在应急保障中的义务,而且规定了对保障资源的临时调用权限。
陶雪良认为,从全国层面而言,目前,四川、云南等省份纷纷将机关运行保障条例列入立法年度计划,《条例》的出台,对全国机关事务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对国家层面机关运行保障法的出台,也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我省机关事务统一集中管理改革先行先试、引领全国,逐步释放出积极的改革成效,而如何将这项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据了解,目前我省已经成立了机关运行保障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8个地方标准,明确了156个内部标准。同时,智慧山西机关事务管理平台的16个子系统也已上线试运行,初步实现了山西机关事务一网通办。未来,标准化、信息化将与统一集中管理一起,构筑起机关事务管理的“一体两翼”。(杨文俊)